说到千岛之国菲律宾,不得不提到“依莎贝拉省”。这个位于菲国最大岛屿吕宋岛东北部的大省,扮演着“国家粮仓”的重要角色,因为这里玉米产量菲律宾最大,粮食产量排名该国第二。
就是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奋进、用双手创造幸福的南安籍侨民。他们在当地主要从事大米生意,开办碾米厂不下100家。其中,祖籍南安官桥东头村的菲律宾光华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曦最为成功。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菲律宾“米王”,陈光曦没有显赫的家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
“如果当年父亲在菲律宾的碾米厂没有被火烧尽,我的历史就要被重写。”尽管现在坐拥庞大的商业帝国,但谈及下南洋创业苦旅,陈光曦日前接受海丝商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唏嘘不已。
同样做大米生意,两代人之间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代米王”又是如何炼成的?这位笑容可掬、眉宇间透露着雄心壮志的企业家向记者娓娓道来。本报记者苏清彬文/图
从小梦想着周游世界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跟母亲前往香港,不久之后,父亲在菲律宾开办的小型碾米厂,一夜之间被火烧尽,宣告破产。原本要前往菲律宾投奔父亲,变得遥遥无期。在香港待了6个月,不得不重新回到家乡。”陈光曦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亲早年便远渡重洋到菲律宾谋生,波折的经商之路成为陈光曦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炼铁、烧炭、上山砍柴……回到官桥东头村,从小懂事的陈光曦,什么活都干过。念完小学,1962年他再次跟随家人前往香港,一直念到高中。若不是从小就有航海梦,希望能周游世界,或许他现在又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学校推荐一份银行工作给我,但面试过程中,面试官问我为何选择银行业,我实诚地说:‘我要去航海,学校不答应,却把我介绍到银行来。”就这样,这位高中毕业生与一份令人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
彼时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非易事。在香港期间,陈光曦与母亲相依为命。早年由于父亲经济拮据,母亲天天加班到夜里,晚上回到家,还要做些塑料花、串珠子、打纽扣等手工活,贴补家用。长久的操劳,拖累了身子,还经常带病上班。这一切,陈光曦至今记忆犹新。
懂事的陈光曦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学业。在学生时代,他每年寒暑假都会外出打工,做过塑料厂、五金店、电子厂、装饰品学徒,也当过清洁工。“越危险的地方越赚钱,当时也不懂得害怕,就想着赚钱。”这位少年像蜘蛛侠一样,悬挂在高楼大厦外墙清洗玻璃。
高中毕业后,陈光曦依然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极富远见的母亲毅然给儿子买了张机票,叫他投奔父亲。“当时我不是很乐意,在香港可以好好生活,或者会有更好的明天。”但经不起母亲的再三要求,他还是踏上飞往菲律宾的航班。如今,事业如日中天,每当回想起母亲的良苦用心,他的双眼不禁泛起了泪光。
独闯菲岛显露商业头脑
1974年,陈光曦只身一人,与久别的父亲再次重逢。彼时父亲在菲律宾已组建新家庭,并与人合伙做碾米厂生意,但没有成功,最后在别人的碾米厂帮忙打理。在此背景下,移民到菲律宾的陈光曦百感交集,他没有忘记母亲对他的期望。
初到异国他乡,陈光曦被父亲安排在马尼拉,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白天,在菜市场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摊位学做大米零售,而其实零售生意惨淡,有时一天卖不了一袋大米。晚上,他回到住处,一个人跑到天台上对着夜空流泪,他感到十分孤独与无助。“语言不通,跟别人无法交流,就算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无比陌生,而且菜市场上都是菲律宾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那里。”陈光曦回忆道。
这样的苦日子是短暂的。在菲律宾亲人的帮助下,精明能干的陈光曦开始显露出他的商业头脑。从事一段大米零售后,他意识到仅靠做大米零售没有什么前途,更何况在菜市上已有10多家同行。
不过时机未到。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光着膀子,自己装卸大米,累了就随便找个地躺下。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高峰时一天能卖上百包大米。于是,陈光曦突发奇想,希望能拿下菜市场的大米生意,而这前提就要掌握这10多家米铺的批发权。后来,陈光曦凭借父亲在米业的人缘关系,让这些在菜市场做大米生意的商贩,都成了他的客户。
尽管迈出成功的关键一步,但客户反映所进的大米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几经周折,陈光曦又经父亲介绍,到其他碾米厂进货,在与碾米厂老板表明要代理大米批发的来意,但又没有资本,需要赊账,很快就得到他们的爽快答应。原因很简单,“我父亲人缘跟信用都非常好,很多同行的前辈都乐意帮助我。有时候信用好,可以庇荫子孙后代。”陈光曦事后坦言,“虽然父亲没有资本帮助我,但良好的信用成为一笔无形的资产”。
靠着这样的销售方式,陈光曦牢牢掌控菜市场的大米批发权,很快就赚了几十万元。随后,他又将这一模式复制到马尼拉另一些菜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马尼拉各个菜市场大米批发生意,不到两年时间,业务在马尼拉颇具实力。
艰苦创业终成“一代米王”
1976年,陈光曦从原先一间狭小的米铺,搬到马尼拉一个大米批发中心,加快了事业发展步伐。而父亲为了支持儿子,早在他未搬进大米批发中心之前,便把他唯一的一辆吉普车送给儿子。靠着这部破旧的吉普车,陈光曦再次开启创业之路。
经过几年时间的打拼,陈光曦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他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即使有了吉普车,他都舍不得雇佣司机,他与他的菲律宾舅舅轮流驾驶送货。
1978年,陈光曦迎来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为了准备结婚,他把生意交给一位菲律宾的堂兄弟管理。没想到等结完婚后,1979年,他们才发现这名堂兄弟竟然把公司的大部分资金都卷走了。对于事业刚起步不久的陈光曦来说,这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这对新婚夫妇生活的平静。
“当时结完婚后差不多破产了,身上仅剩6万元,又得从头再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可太太一点怨气也没有,给了我天大的鼓励与感动。”陈光曦感慨万千地说。
所幸他生命中遇到了贵人,也就是他们的结婚谊父。在经营大米批发生意期间,每天都要大笔资金,由于资金有限,夫妻俩都要四处筹钱,这时候他的谊父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让他十分感动。用陈光曦的话说:“如果没有谊父的帮忙,就没有我的今天。”他经常告诉子女,做人要有感恩之心,要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个道理。
几年后,陈光曦夫妇终于渡过一个又一个关卡,事业重新稳固了起来。经过在市场上的千锤百炼,他意识到办碾米厂是未来米业成功的必经之路。
1994年,陈光曦在太太的大力支持下,在菲律宾北部办起了碾米厂。起初他从收购稻谷进行碾米加工,在同行亲戚的帮助下,事业逐渐又迈向新台阶。1995年,菲律宾出现大面积粮食短缺现象,这场大米危机改变了陈光曦的命运。当年一包50公斤的大米价格翻了一番多,他的碾米厂24小时不间断地碾米来供应市场,希望能尽一点能力来帮忙政府稳定米价。
从1995年至今,陈光曦不断投资扩大,并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和优质的产品,成为菲律宾名副其实的“米王”。
跨界经营打造“商业帝国”
说陈光曦是“米王”,一点也不夸张。他一手创办的菲律宾丰年米业有限公司,位于依莎贝拉省,驱车从平坦的土地上穿过,一堵绿色大围墙、风格类似于长城的建筑格外醒目,这就是丰年米业占地700多亩的“万米长城”。
“最开始这里只有30亩地,是从我大舅子手中买下来的。”在陈光曦的带领下,记者近距离参观了他的碾米厂。之所以能与同行拉开差距,得益于他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投入。以稻谷的烘干为例,当大部分同行还在水泥路上晒稻谷时,5年前,丰年米业不惜重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烘干设备。
“烘干设备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保证下雨天稻谷不会烂掉。但在菲律宾用烘干机烘干大米的不到30%,70%还是在太阳底下晒。更为关键的是,用烘干机,稻谷含水量少,不会发霉,一般晒到14度,质量才会好。”稻谷的烘干仅是第一步,这家大型米业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令人感受到满满的科技含量。
与同行将烘干后的稻谷装进麻袋不同,丰年米业直接将它们放进密封的储藏罐。靠近生产车间,立着16个硕大无比的储藏罐:按一包50公斤大米计算,需要1.5万包才能填满。
这是丰年米业从德国引进的设备,一来保证大米干净,二来可以实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当晒干后的稻谷需要加工时,就会通过提升机直达碾米厂,从去壳到成品,全程电脑控制,只需三五个员工操作即可。
令人感到称奇的是,眼光超前的陈光曦还实现了稻壳的废物利用。他自建发电厂,把没用的稻壳作为燃料,不仅供应整个企业的用电,剩余的甚至卖给政府。
稻壳发电,已成为陈光曦另一重要产业。在距离丰年米业半个小时车程的伊莎贝拉生物质能发电厂,每天源源不断地将电送到千家万户,为当地政府解决能源危机。
这家占地200多亩的发电厂,是陈光曦与人合伙投资3亿元创办的。每天,一辆辆大型运输车将废弃稻壳回收利用,通过锅炉燃烧变成电能,就像印钞机一样。“发电厂每小时发电2万千瓦,自用10%,剩余的全部卖给政府,预计5年左右就能回本。”陈光曦透露,同样在伊莎贝拉,由他投资2亿元建设的第二家发电厂明年有望投产,预计每小时发电量达1.5万千瓦。
大米、发电仅仅是陈光曦的部分产业。近几年,敢于拼搏的他还涉足贸易、房地产、酒店、运输等行业,打造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心系桑梓扶持家乡教育
陈光曦无疑是一名成功的华商。与许许多多海外南商一样,陈光曦克勤克俭、富而思源,在事业有成之际,从不忘服务菲华社会、回报桑梓。由于他为人豪爽谦和,处事务实低调,向心力强,在菲华社团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屡屡被推举出任社团要职。2008年,陈光曦被一致推举为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新一届理事长。
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秘书长陈燕胜介绍,在陈光曦任职期间,同乡总会活动会所只有300多平方米,已经不够使用,陈光曦就提出重新建置新会所的宏伟蓝图。由于他的魄力、号召力,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理事会的全力支持。理事会同仁以及南安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在短短的时间内,认捐总额大大超过预算所需的款项。
同乡总会首先购下540平方米的地皮,新的会所立刻着手兴建,整座大厦楼高6层。紧接着又买下旁边的800平方米空地,作为建筑总会的停车场以及综合馆之用。如今,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大厦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整座大厦设备完善,美轮美奂,成为菲华社团会所中的一面旗帜。
热心于菲华社会事业的陈光曦,无论是农村校舍捐建,还是每次的天灾捐款、赠医赠药、扶贫救难,他都不甘人后。不只是对居住国,对祖国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他也是满腔热忱。
2018年9月14日,碧石小学陈光曦教育基金成立暨颁奖仪式在官桥镇东头村碧石小学隆重举行,陈光曦向母校捐赠100万元教育基金。
陈光曦在颁奖仪式上跟学生们分享了他儿时的回忆。60年前,他就读碧石小学,那时国家还很贫困,人民生活艰难,但他的父母就教导他,世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知识,世上最值得尊重的就是老师。陈光曦希望母校的学生们努力读书,学有所成,将来用专业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实际上,这样的慈善义举得益于他优良的家风。其父陈泽慷老先生生前也曾创立碧石小学陈泽慷奖学金,在碧石小学建造学校时,捐资建造群英楼、校门、操场并捐赠电脑40台,在乡里的修路、造桥等公益事业都出资出力,曾获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乐育英才”奖牌。陈光曦继承父亲传统,此前曾独资捐建碧石小学“光华楼”。除了碧石小学,东头村老年人协会、官桥镇侨联、官桥医院、官黄公路等软硬件设施建设,都得到这位旅菲爱国侨亲的捐助。
这位爱国爱乡的商业奇才,还鼎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与旅菲乡贤合资创办福建师范大学完美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他常说:“兴办教育,匹夫有责。”每当回到祖国家乡,就会平静下心情,并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但他更愿意与后辈们回味成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艰辛甘苦。
“离家乡越远,对家乡的思念就越深。”多年来,他经常携带太太以及6个子女到祖国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而他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记住家乡南安,让他们对祖国家乡有更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物名片
陈光曦祖籍南安官桥,菲律宾光华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律宾丰年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律宾玉米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伊莎贝拉生物质能发电厂董事长、光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光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完美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副董事长,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永远名誉社长、菲华南安官桥联乡总会永远荣誉理事长、菲律宾东北吕宋南安商会永远名誉理事长。
媒体来源:海丝商报 2019-10-15
http://fjrb.fjsen.com/nasb/html/2018-12/11/content_1152146.htm?div=-1&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