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本报讯 (本报记者 庄晓丽 李想 文/图)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数百年来,许多有志之士不畏艰险,远离家乡,凭着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在海外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在外艰苦创业,他们依然不忘根脉,情系桑梓,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祖国和家乡。旅居菲律宾的陈燕胜,就是其中的典范。
1日,《海丝商报》正式创刊。陈燕胜特地赶回南安,参加创刊活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他说:“我是商报的忠实读者,早在《南安商报》时期,我一收到报纸都会仔细翻阅,了解家乡发生的大小事。商报是我与家乡联系的‘一扇窗’。”
远渡重洋 艰苦创业
陈燕胜祖籍南安码头镇东大村,1944年出生,现任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秘书长、菲律宾南安商会副会长。
“我从小的志愿就是当一名教师。”陈燕胜从小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963年高中毕业时,因当时祖父母、叔伯等亲戚均在菲律宾,受家庭成分影响,他未能考上喜欢的福建师范大学。
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陈燕胜参加了当时政府组织的沿海青年支援山区活动,被分配到三明市宁化县山茜公社。“这个支援活动不同于‘上山下乡’,它属于‘半耕半教志愿兵’,既要负责公社工作,又要做民办老师。”
几年后,因当时社会动乱,陈燕胜回到码头镇,但在家乡无以为生,于是寻求出国之路。“当时生活拮据,思前想后决定出国。”他写信给远在菲律宾的祖母,提出要到菲律宾的想法。
在家人的支持下,1974年,陈燕胜去了菲律宾。“虽然在菲律宾有很多亲人,但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头几年,吃了很多苦头。”陈燕胜回忆说,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那时候语言不通,跟别人无法交流,对当地也不熟悉,因为属于非法滞留,不敢随意出门。真的是‘瞎眼又耳聋’。”
遵循“先成家后立业”的传统,不久后,陈燕胜与在菲出生的华人女子结为夫妻。婚后,两人在当地美国空军基地门口经营小面包店。由于勤奋努力,陈燕胜很快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而后因岳父早逝,陈燕胜和妻子接手经营岳父的海产干货店,并凭此发家。
热爱祖国 力促建交
在菲律宾数十年,最让陈燕胜感动的,是老华侨们爱国爱乡的情怀。
他初到菲律宾时,中菲尚未建交。为了解祖国消息,爱国人士会偷偷带回报纸给大家浏览。菲律宾伦礼沓公园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在这里,大家用熟悉的闽南语沟通,举办讲坛,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你从家乡来,跟我们讲讲家乡的事吧!”大家经常会围着陈燕胜等人,希望能多了解祖国、家乡。
“当时是以国术社的名义组织的交流活动,是地下工作,很隐秘也很危险。”陈燕胜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出门前都会告诉家人,“如果有一天发现我们没回来,那可能是我们被抓走了,不要哭”。
陈燕胜认为,那段时期的锻炼,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国人。“每当在菲律宾听到国歌响起,心中总是思绪万千,非常想念祖国。”说到这里,陈燕胜老人声音哽咽,眼眶泛红。
“老华侨们非常热爱祖国和家乡,即使经济不宽裕,也会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让我非常感动。”采访过程中,老人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因为热爱祖国,陈燕胜加入了菲律宾东方体育会(菲律宾华人体育团体),积极参加促成中菲建交的相关活动,是中菲建交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
情系桑梓 投身公益
1980年,生活宽裕后,陈燕胜第一次回乡探亲。他带了装有衣物、布料的13个大包,回乡后每家每户都分发一些。如今,他每年都会回家乡走一走。家乡的变化也让他欣喜、骄傲。
陈燕胜告诉记者,第一次回国时,感觉交通、通信非常落后。“我乘飞机回到菲律宾了,送机的亲人可能还没回到家里。”如今,道路变宽了,村民也建起了三层房子,东大村越来越美。
在商海有一定成就后,陈燕胜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情系桑梓。参与了福建师范大学完美体育(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的创立,并出任第一个常务理事长。去年,他还带领37名菲律宾华裔青少年来南安开启“寻根之旅”。陈燕胜说,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带领菲华裔青少年回到祖父辈打拼的地方,增进感情。
台风“莫兰蒂”重创南安后,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暨菲律宾南安商会两次致电慰问,表示“海外游子心急如焚”。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暨菲律宾南安商会决定,募集200万元人民币(由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菲律宾南安商会和东北吕宋、棉兰佬、宿务3个分会等其他团体捐资),“尽绵薄之力,帮助乡亲重建家园”。
“看到他们(救灾的干部、官兵和民警,抢修电力、通信等工作人员)全身都是泥土,在疲惫中入睡的样子,很多人非常感动。家乡父老受困,我们在外华侨华人为家乡出力,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陈燕胜说。
媒体来源:海丝商报 2016-11-3第N04版:新丝路
http://fjrb.fjsen.com/nasb/html/2016-11/03/content_97512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