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
,《福建日报》第十二版“评说”版面再次刊载了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丹教授的文章——《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建构——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九》。文章中,郭丹院长详细阐述了大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和表层具象,并表达了个人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据悉,郭院长的《努力净化学术风气》、《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行政化倾向亟须改变——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二》、《大学之“道”“术”“势”——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五》等多篇文章先后刊登《福建日报》,文章多次被转载。
刊载原文如下: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建构
——中国大学生态纵横谈之九
郭 丹
党的六中全会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学应起怎样的作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这是大学应该深长思之的问题。
大学文化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它的深层内涵,二是它的表层具象。大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应该指一所大学自建立以来所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具有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所以它的办学理念,学术思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构成大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大学是思想库,是智囊团,要出大师,要出思想,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文化走向。大学要服务社会,不只停留在短期的功利性的成果输出,更应该是对社会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大学要以自身的文化建设告诉社会应该崇尚什么样的文化。一流的大学往往以自己的文化积淀,凝聚并化成为可供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这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现。其表层具象,则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包括一所大学校园风貌所反映的旨趣与风尚。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如果只注重表层具象的建设,而忽视深层内涵的建构,是本末倒置。
大学文化是属于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和价值取向方面。尽管大学文化的深层内涵与表层具象的表现不同,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其价值观,是一所大学所传承和弘扬的价值观。
一所大学的文化旨趣与风尚,反映该大学的品位与价值观。大学应该站在精神高原之上,而不是在精神低谷下徘徊和跟风。在当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社会,教师能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近几年,我们看到有不少凸显出大学高尚价值观的报道,但大学中依然存在的扭曲的价值观及其导向,并没有消失。有的高校教师失去了对学术应有的敬畏之心,所以违反学术规范的事情屡屡发生。有的大学在校庆中宣扬培养了多少千万富翁,以炫富擅场。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灌输其价值观。经济学科的教师告诉学生的是“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样的导向,如何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追求什么,崇尚什么,同样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观。据报载,前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生中做过调查,询问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学生都说想当外资白领。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中国青年》第21期 作者张汝伦)更有甚者,笔者曾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说家人劝她读书不要那么累,要在毕业后找个“不干活而能拿高工资的工作”,甚至说“这是社会上的共识”!这同样令人震惊。这里混杂着的认识,不但有金钱物质至上的追求,还反映出不劳而获腐朽意识的沉渣泛起。这样低俗的目标,失去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样的人,是必须由大学来培养的。如前所述,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抱持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观,的确令人堪忧。
价值观的不同,在表征具象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表现。当今社会上的大众文化多彩多姿,更何况现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元。然而善恶兼具,美丑杂陈,真假莫辨。大学生有时也真难以分清和抉择。大学是以自己的高雅文化引领社会时尚,还是跟在低俗文化的后面摇旗起哄,其选择,考验着大学文化品位的高低。大学应该有创新优秀文化和抵制低俗文化的文化自觉。表征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反映出大学自身的文化精神。大学要有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而不是让流行的低俗文化和恶俗文化进入校园,更不应该追逐那些所谓时尚的低俗文化。毋庸讳言,当今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些现象,又显示出大学的无文化和低品位的现状。据最近《中国教育报》报道,某高校因时尚影视明星到校,教室里空荡荡的,学生都请假追星去了。正如该高校教授批评的,举办娱乐活动没有错,但不应将娱乐追星凌驾于教学科研之上。要坚守自己的传统而不去追逐所谓的新潮。否则,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曾写到,清华校园曾有“三气”:安宁的静气,浓浓的书卷气,浩然的英气。在这样的校园里,为科学献身,与国家民族共休戚同命运,校园的英气养育了一代代的英才和志士。清华“三气”,就是从校园风貌中体现出来的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和对理想的追求。但愿这样的“三气”不但清华园里有,其他大学也能洋溢着这样的“三气”,共同创造引领社会的高尚的大学文化。